11月4日,由寧夏文化和旅游廳、婦女聯合會指導的2025年“數字木蘭”民宿管家培訓計劃首次落地寧夏,將通過三期集中培訓,培育100名懂服務、懂文化、懂數字的“全能型”民宿管家,為寧夏鄉村女性搭建就業增收新平臺,為鄉村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“她力量”。

“木蘭”綻放。
從“端茶倒水”到“數字運營” 一堂課刷新她們的“管家觀”
在2025年“數字木蘭”民宿管家培訓班非遺八寶茶體驗課上,來自吳忠市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民宿的丁麗麗學得格外認真。“一刮香,二刮甜,三刮茶鹵變清湯”,她一邊默念口訣,一邊練習蓋碗茶沖泡技藝,“吳忠早茶文化非常有名,我要把學到的技能運用到工作中,讓游客在煙火氣中感受西北風情。”

學員練習蓋碗茶沖泡技藝。
今年37歲的丁麗麗當過導游、講解員、服務員,在白寺灘村民宿工作近兩年來,她一直覺得自己是“打雜的”,對“管家”身份毫無認知,這次是帶著“歸零”的心態參加培訓,“我以前覺得民宿管家就是端茶倒水、鋪床疊被,沒想到還要懂新媒體運營、客戶關系管理,甚至還要會產品設計,通過培訓收獲太大了。”
丁麗麗的收獲,得益于培訓課程的精準設計。針對寧夏民宿產業同質化嚴重、文化挖掘不足、服務專業度欠缺等問題,本次培訓構建了“四大能力板塊+木蘭夜話”系統化課程體系,既涵蓋民宿服務標準、數字技能、安全應急、在線營銷等核心內容,又融入地方文化、非遺體驗等特色模塊。

張俊巍為學員授課。
“民宿不是農家樂的升級版,也不是把縣城賓館搬到農村,它的核心是‘宿’,是沉浸式的生活體驗。”寧夏旅游協會副秘書長、寧夏旅游協會飯店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俊巍,作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等級旅游民宿評定特聘專家,為學員帶來了《遇見民宿和民宿管家》開班第一課。
張俊巍一針見血地指出,寧夏民宿有五大痛點:管理機制不順暢、合規經營有障礙、公共服務不足、食品安全隱患、地域文化挖掘不深。“很多民宿還在靠朋友圈宣傳,不懂利用OTA平臺精準獲客;客房布草只看價格,不了解紗支密度與舒適度的關系;服務僅停留在基礎接待,沒有形成全流程體驗設計。”
為破解這些難題,培訓課程兼具理論高度與實操性。技能課上,學員們學習客房整理標準流程,掌握“枕套開口統一朝向”“布草鋪床7分鐘完成”等專業技巧;數字素養課上,AI文案撰寫、短視頻拍攝、直播帶貨等內容讓學員們眼界大開;安全應急課上,消防知識、食品安全規范等實用技能讓大家受益匪淺;非遺體驗課上,除八寶茶沖泡外,學員們還學習了如何將文創產品、非遺元素融入民宿服務。
“木蘭夜話”是培訓的特色環節,每晚7時到9時,學員們圍繞不同主題交流互動。5天時間,她們通過“天使和女明星”角色扮演破冰,結識“木蘭姐妹”,建立小組文化;探討女性社會定位與就業選擇,解答鄉村女性職業困惑;學習梳理民宿所在社區資源,樹立“周邊3公里以內都可以為我所用”的資源意識,提升定制化服務能力……通過夜話活動,大家從陌生到熟悉,在互助中共同進步。

學員進行接待服務與禮儀集訓。
55歲的張巧玲是首期學員中年齡最大的,以前是農民,如今是永寧縣蒯家莊生態園民宿管家。“沒想到這個年紀還能參加免費培訓,學到這么多實用的知識。”她認真記錄廚房安全、食品安全等課程要點,打算回去后把規范落實到民宿運營中。“我要把學到的知識都教給民宿的年輕員工,還要教他們如何把農家菜做得好吃又安全,讓游客吃得放心。”
24歲的馬欣茹來自平羅縣元昊山莊,接手民宿管理兩年來,正面臨從“農家樂”向“民宿”轉型的困惑。培訓中的服務話術、投訴處理、擺臺技巧等內容,讓她茅塞頓開,“回去后我要給店里的年輕服務員做培訓,改進服務細節,還想打造不同主題的包間,提升游客的體驗感。”
從“圍著鍋臺”到“掌舵一方” 她們既能顧小家也能當好管家
“以前只能在家種地、照顧老人和孩子,通過民宿管家培訓,我不僅掌握了專業技能,增加了收入,還可以向游客介紹永寧的美景和文化,特別有意義。”張巧玲說。
像張巧玲這樣的學員還有很多。此次培訓的招募條件就是從事民宿管家工作的鄉村女性。“我們希望通過公益力量助力鄉村姐妹就近就業增收,更好地抓住鄉村文旅發展的機會,讓她們既能賺錢又能兼顧家庭。”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項目負責人介紹,今年培訓項目首次落地寧夏,前兩期在銀川昊然山居民宿開班,第三期在固原市原州區薛莊村歸閣·守望星河民宿舉行,通過線下小班系統化的教學,提升鄉村民宿管家的綜合能力。

學員通過模擬講解非遺產品提升表達能力。
培訓不僅讓學員學到了技能,更讓她們重拾自信、實現蛻變。“以前覺得除了種地什么都不會,很自卑。”學員李燕說,在課堂上她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姐妹,大家互相鼓勵、共同進步,“講師們很專業、有耐心,分享的成功案例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。”
從不敢說話到主動交流,從對民宿一無所知到能獨立設計服務流程,學員們的變化肉眼可見。
2022年,民宿管家被納入人社部職業技能考核體系,分初級工、中級工、高級工、技師、高級技師5個級別。寧夏旅游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寧夏民宿管家崗位缺口明顯,優質民宿更是“一才難求”。
東塔寺鄉白寺灘村民宿現已建成5個特色院落、28間客房。今年十一假期,客房入住率突破50%,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。“我們民宿全年帶動周邊20余名婦女再就業。”丁麗麗說,這些員工了解本地風土人情,能為游客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,但在專業技能方面仍有提升空間。“我要把學到的數字營銷、產品設計技能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她們,還要打造主題院落,讓更多游客了解吳忠、走進白寺灘民宿,帶動更多人增收。”

學員分享學習心得。
目前,寧夏共有8家鄉村民宿被評定為全國等級旅游民宿,其中甲級5家、乙級3家,黃河宿集、昊然山居等品牌享譽全國。隨著“數字木蘭”培訓的推進,一批專業民宿管家將為游客提供更多“有溫度、有特色、有文化”的服務。
“民宿是軀殼,管家是靈魂。”張俊巍的話道出了行業共識,“投資民宿管家,就是投資民宿的未來。希望學員們從‘看家人’轉變為‘造夢師’,讓游客住得舒服、愿意再來。”
從“寧夏經驗”到“可復制模式” “數字木蘭”為鄉村文旅精準“造血”
“灶臺和田野不是我的全部世界,掌握新技能,人生就有向上生長的力量。”這是全國8600余名“數字木蘭”學員的共同心聲,如今也成為寧夏鄉村女性的追夢宣言。從灶臺到工作臺,從家庭到社會,從農民到民宿管家,這些鄉村女性正在經歷人生的蛻變。
作為聚焦鄉村人才振興的創新實踐,“數字木蘭”自2021年啟動以來,已在全國16個省份落地生根,讓無數鄉村女性從家庭走向職場,成為家鄉文旅產業的主力軍。此次首入寧夏,正是瞄準當地民宿產業快速發展與專業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。

學員領取錄取通知書。
“‘數字木蘭’首次在寧夏落地,是一次多方共贏的有益嘗試。”寧夏旅游協會秘書長官玲表示,該項目既為鄉村女性提供了就業增收渠道,又為鄉村旅游產業注入專業人才,還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“銀川市西夏區目前擁有民宿68家,包括首批國家甲級民宿昊然山居在內的5家等級民宿,優質民宿占比穩居全市前列。”西夏區相關負責人表示,2024年,西夏區民宿接待游客超70萬人次,營收達900萬元,節假日入住率保持95%以上。民宿產業的蓬勃發展,讓管家崗位成為文旅產業的剛需缺口,這正是鄉村女性施展才華的黃金舞臺。
“‘數字木蘭’不僅傳授技能,更讓鄉村女性既守住家庭溫暖,又奔赴事業遠方。”螞蟻集團戰略發展部西北區負責人、蒙甘寧區域總經理郭佳琪分享該項目的普惠初心。
為推動培訓成果長效轉化,各方已達成初步共識。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將總結寧夏培訓經驗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示范模式;螞蟻集團將持續提供數字資源支持,助力學員熟練運用線上營銷工具;寧夏文旅廳則以“數字木蘭”項目為契機,進一步加大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力度,完善人才培養體系,優化人才發展環境,推動“寧韻百宿”建設,培育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民宿集群。
我們相信,“數字木蘭”項目一定能讓更多鄉村女性通過技能培訓實現自我價值,用數字技能推廣塞上風光,用勤勞與智慧讓民宿既有“家的溫度”,更有“寧夏的味道”。(記者 張雪梅 韓勝利 文/圖)